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中央廣播電臺捐贈盤帶與戲曲廣播節目

中央廣播電臺捐贈盤帶與戲曲廣播節目

本網頁以「106年度傳統戲曲盤式錄音帶資料調查暨詮釋計畫」為名,由央廣捐贈之戲曲聲音典藏出發,以聲音表現之原始載體「廣播」為線索,展示廣播節目製播背景、節目製播歷程、戲曲劇種選播、演出生態等面向,期望透過此種途徑,使大眾在聆聽此批典藏之餘,深入背後的製播現場,了解廣播媒體對戲曲的運用,看見其中所呈現的臺灣京劇史與戲曲史。


戲曲節目製播概述

根據2018年時委託李元皓教授所做《106年度傳統戲曲盤式錄音帶資料調查暨詮釋計畫》調查可知,目前原始演出時間可考者,最早為1972年8月蔣桂琴所演出的《紅樓二尤》,最晚者為1991年12月嚴蘭靜、曹復永合作的《新繡襦記》,聲音檔案採集的年代跨度達近二十年之譜;而目前可考的節目帶播用日期,則集中在1983年,以及1994年至1997年間。在漫長的原始製播年代中,兩岸呈現對峙而隔絕的狀態,在軍事衝突外亦積極尋找爭勝的武器,廣播媒體便以其打破時間、空間限制的特性,被賦予心理作戰的期待。

在這樣的一場媒體戰爭中,中華民國與中共雙方為直接接觸到對方軍民、完成宣傳工作,皆運用特定廣播媒體,或是對敵製播心理作戰節目,或製作節目為海外僑胞「分析局勢」,同時積極扶植公營、民營電臺充實節目內容,力圖吸引民眾收聽,從各個方面達成「遏制匪播」的工作。以政府當局而言,製播對敵心理作戰節目電臺中,較為著名的包括國防部中央電臺(原中廣大陸部,現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)、復興廣播電臺、光華廣播電臺、空軍廣播電臺等臺;製作節目為海外僑胞分析局勢者,以中廣海外部最為出名;扶植公營、民營電臺,期望透過國內節目增加,降低民眾對大陸廣播的興趣,則是政府對所有電臺的指導原則。事實上,無論電臺是否肩負心理作戰任務,預設聽眾在內或在外,娛樂性材料向來是規劃中的重要一塊,且隨著電臺定位不同、娛樂型態轉變,運用的材料類型也有所差異。

以此批典藏「戲曲」為例,雖然被電臺普遍性地運用,但出於各電臺的定位不同,選播的劇種也不盡相同。典藏中最為大量的京劇,早在大陸時期發展至鼎盛,宛如當時的流行歌曲,選播京劇不僅能提供在臺民眾娛樂,尚能在對大陸心理作戰節目之餘發揮調劑作用,因此無論是以對內營利為導向的正聲電臺,或者對大陸做心理作戰的國防部中央電臺,都曾長期製播京劇節目。典藏中的歌仔戲雖然稀少,但歌仔戲自日治中期形成後便風靡全臺,與消費性娛樂及歲時祭儀結合,有既定的戲院內臺/廟宇外臺演出模式,受到以臺語為母語的群眾喜愛,因此在廣播興盛後,電臺與藥廠也多製播歌仔戲節目,藉此吸引聽眾、銷售藥品,直至1970年代後期,才因為藥事法、電信法的規範,以及電視媒體的興起,逐漸消失於廣播之中。典藏中的粵劇,由於海內、外粵僑眾多,早年但凡粵語廣播,一定安排唱片播送,如:中廣製播自由中國之聲粵語廣播時,在開播之初即為粵劇演員梁懷玉開設粵劇節目【粵劇春秋】,此後中廣海外部粵語節目也固定規劃播送粵曲的時間,但後期隨著同鄉凋零、粵劇市場衰弱,已經少見於廣播之中。至於典藏中的豫劇、川劇、花鼓戲等大陸地方戲劇種,則更少被播用,目前除去豫劇尚有公營劇團,其餘劇種連票友演出都已絕跡。

訪前中央廣播電臺導播潘秋榮

潘秋榮於1986年加入央廣時,電臺仍是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心戰處所轄中央電臺,負有蒐集匪情與心理作戰任務,因此編制不同於多數商業電臺。國防部中央電臺並非以節目部/工程部區分,而是因應對大陸廣播、心理作戰的目的,劃分為偵聽科/編審組/導播組/音樂組。潘秋榮所在的音樂組,負責聲音資料採集、管理,以及音樂節目製作。他以自身經歷為例,向我們展示國防部中央電臺音樂組的訓練流程:在潘秋榮進入音樂組之初,任務是聲音資料的檢視登錄,紀錄作者、曲目、來源等項目,並外出錄製聲音資料交付導播、主持人運用,此後再學習撰寫音樂組節目稿件,後期則專注於導製節目。換言之,從基礎的資料採集,到運用材料規劃節目內容、主持節目,以及後期錄音製作,他都需要接觸。

節目規劃流變反映任務性質變遷,是指央廣的節目規劃中,對大陸心理作戰的性質漸弱,文化交流性質愈強。綜觀央廣數十年來的節目企劃,在國防部中央電臺時期,電臺以心理作戰任務為本位,以「自由中國之聲」對大陸播音,音樂類節目則在後期逐漸增加,而在轉變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後,節目製播宗旨則朝向文化交流轉變,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。根據潘秋榮與前輩交流所知,早年製播節目時,播音員需要向敵後工作人員播報密碼,而臺內亦聘用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以為顧問,協助研擬撰稿用詞,他自己也曾奉令在海外為央廣申請信箱,但這些內容在近二十餘年來,基本上已不復存在。此外,國防部中央電臺時期,經由退役自藝工隊的楊樹樸組長規劃,已開設古典樂、流行樂、國樂等節目,拓展文藝類節目的範疇,至財團法人化後,更邀請周純一、王振全等人製播節目,訪談大陸演員,甚至以電臺經紀劇團舉辦演出,經營方式愈顯靈活。

在潘秋榮採集聲音資料的過程中,也反映出臺北市的戲曲演出樣貌。臺北做為當時的戲曲演出重鎮,與臺北的首都地位、人口組成不無關係,在府院機關聚集、各省同鄉會群集的狀況下,但凡慶祝場合多有各劇種的伶、票演出,臺北市政府亦舉辦文藝季演出,國防部各軍種京劇團,則常態性地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輪檔演出,加上國軍文藝金像獎的國劇競賽,臺北市戲曲觀眾的選擇十分多元。不過,就如典藏中所呈現的樣貌一般,有鑑於聽眾組成、劇團多寡與預設市場,電臺錄製演出還是以京劇為主,至於豫劇、花鼓戲等大陸地方戲,乃至於在群眾間受到歡迎的歌仔戲,都只在政府辦理的特定公演時才外出採集。

《完整版影片請點此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