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中央廣播電臺捐贈盤帶與戲曲廣播節目

中央廣播電臺捐贈盤帶與戲曲廣播節目

本網頁以「106年度傳統戲曲盤式錄音帶資料調查暨詮釋計畫」為名,由央廣捐贈之戲曲聲音典藏出發,以聲音表現之原始載體「廣播」為線索,展示廣播節目製播背景、節目製播歷程、戲曲劇種選播、演出生態等面向,期望透過此種途徑,使大眾在聆聽此批典藏之餘,深入背後的製播現場,了解廣播媒體對戲曲的運用,看見其中所呈現的臺灣京劇史與戲曲史。


張德良(空軍電臺)

張德良,國立藝專國劇科一期生,本工小生,兼擅青衣、花旦,後以藝名「田夢」在電影、電視界發展,並曾演出秦腔、黃梅戲,亦曾拜師魏喜奎學習京韻大鼓。張德良於1960年代初期進入空軍電臺服務,主持【國劇欣賞】與歌唱節目,是時製播流程分工明確,節目規劃由電臺主導,成音有工程部負責,張德良僅須在錄音時講述劇目與本事,並配合錄音師外出錄製演出,指導換帶時機即可,此外也任務性地應邀主持部隊聯歡晚會。為維持家計,張德良除在空軍電臺服務之外,同時也接下話劇、電影與歌廳秀等演藝工作。1966年,張德良獲邀赴香港發展,與邵氏簽訂演員合約,但由於不熟悉香港的娛樂圈文化,數年後即返臺,日後持續在三臺演出電視劇,參與話劇、歌唱節目與地方戲演出。

馬榮祥(正聲電臺)

馬榮祥,本名馬崇信,北平榮春社出身,工老生,先後服務於空軍康樂大隊大鵬平劇團,空軍電臺與正聲廣播公司。馬榮祥出身京劇世家,伯父為馬派創始人馬連良,父親馬連貴為京劇武場,自己則在尚小雲創立的榮春社科班坐科習藝,出科後不久即逢國內局勢緊張,演出機會驟減使得生計困難,恰逢傘兵總隊(後改制為「陸軍傘兵司令部」)有意組建劇團,開出佔上等兵缺、月薪18塊金圓券的優渥條件廣納賢才,時年19歲的馬榮祥經過考試後加入傘兵劇團。民國37年,傘兵劇團隨部隊開拔,先後輾轉天津、青島、南京、上海隨軍做勞軍演出,偶爾對外營業,之後短暫轉往廈門,最終落腳臺灣。來臺之初歷經制度重整,陸軍傘兵司令部在1949年、1950年兩度易名為「空軍傘兵總隊司令部」,之後又歸隸陸軍總部迄今,但隨著單位的改隸與歸建,愛戲且懂戲的空軍總司令王叔銘早已將傘兵劇團徵調重組,集齊一幫來自榮春社、富連成、鳴春社的梨園子弟,在1950年成立目前大眾熟知的空軍康樂大隊大鵬平劇團,而馬榮祥就在此服務至1977年離臺赴美。

在臺期間,馬榮祥先後參與空軍電臺、正聲電臺播音工作。空軍電臺播音,為空軍總部政治部的任務性派遣。當時空軍電臺認為各臺皆有京劇節目,空軍電臺不能落於人後,因此由空軍總部政治部,從大鵬劇團徵調馬榮祥與淨行演員孫元坡播音,內容包括演出明場錄音與簡單介紹,偶爾也預告劇團公演資訊,工作相對簡單,但沒有薪水。正聲電臺的播音工作,大致始於1960年代末期,是時原主持人李寶淦高升,舉薦相熟的馬榮祥擔任主持人,按月支薪,而工作內容也更加複雜,除去錄音採集、成音與排播等技術工作由工程部負責,從內容規劃、講稿撰寫,乃至於回覆聽眾來信、來電問題,都在馬榮祥的職責之內,偶爾還作為備用人力救場報新聞。

馬榮祥不須參與錄音採集、成音與排播等技術工作,但根據他所接觸的媒介載體與聲音資料內容,仍然可以從側面了解媒體演進與劇界變遷。

馬榮祥在擔任正聲電臺主持人的同時,仍然是大鵬劇團的演員,加上當時報刊常有演出訊息,要了解每日伶、票演出資訊並不困難,因此多會整理各團演出訊息,推薦給工程部錄音師外出採集,將盤帶交回給馬榮祥簡單聽過後,再決定如何使用。根據他的回憶,更早期電臺製播節目時,使用的是鋼絲錄音,而他在七吋盤錄音帶面市後不久進入電臺,此時電臺顧忌鋼絲錄音鏽蝕斷裂後不好處理,因此雖有典藏卻不使用,完全使用七吋盤錄音帶錄製典藏與製播節目。

在聲音資料內容方面,空軍電臺選擇播放國防部所屬各劇團錄音,正聲電臺則在此批錄音之外,因應四川大飯店的廣告需求,由馬榮祥出面購買大陸錄音偷渡來臺所翻製的唱片,藉此吸引觀眾。誠然,當時,中華民國與中共處於對峙的狀態,除研究匪情需要之外,對岸的資訊、出版品禁止輸入,嚴格防範中共的言論滲透,種種查禁應運而生,即便是京劇也受到「禁戲」政策的影響,無論是中共派遣劇團在香港的錄音,或者兩岸分治後經過戲改的劇作,一律以「匪戲」緣故禁止在臺傳播、搬演。不過,官方雖然禁止輸入、播用,這些「匪戲」仍然在演員、票友圈中廣泛流傳,究其根柢,還是藝術審美追求所導致。持平而論,京劇在大陸時期最為輝煌鼎盛,至1920年代時流派多已形成、名伶輩出,但兩岸分治以後,多數當時的著名演員並未隨政府來臺,老戲迷或是出於對流派的迷戀,或是對名伶新作的追求,自然希望取得新的、不一樣的聲音。職是之故,一批由香港走私轉製並隱去姓名的唱片,或是收聽短波廣播錄製的「附匪伶人」錄音,就在京劇圈與票友間流傳開,電臺偶爾也會想盡辦法規避政策播放。即便是國防部所屬劇團,也可能從中充實劇目,如馬榮祥、孫元坡與名琴師梁訓益等人,便曾集資購入短波收音機與錄音器材,錄製福建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演出錄音,將經過戲改後的《將相和》加工排演,為大鵬劇團帶來收益。

由於京劇節目的娛樂性質,製播規範相對寬鬆,馬榮祥在正聲電臺製播節目時,可以自由地規劃節目內容,選擇播放材料,只要不觸碰「匪戲」這道紅線即可,尤其正聲電臺自身具備保密局背景,錄製時電臺內部也會監聽與防範,在必要時候給予指導,基本上不會受什麼政治問題影響。馬榮祥進入正聲電臺之初,因應京劇的「聽戲」傳統,加上業務尚未熟悉,以多放戲為策略,只簡單介紹劇目、演員等基本資料,唯恐遭到聽眾反彈,但有趣的是,聽眾反而希望能聽到更為深入的介紹。為此,馬榮祥開始針對每天播放的劇目做功課,根據自身的舞臺經驗,以及劇作相關的文本資料,仔細整理講述重點,此後電臺甚至規劃節目最後十分鐘,讓他回覆聽眾來信、來電提出的問題,滿足聽眾對京劇藝術、科班訓練與演員個人等方面的好奇。馬榮祥並不諱言,由於京劇審美中,「流派」、「名角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,因此部分提問環繞著著名演員開展,而身為一個科班出身的節目主持人,就成為聽眾了解八卦軼事的最好途徑,回覆問題時需要更加謹慎。在廣告節目方面,由於收音機的取得便利,廣播的覆蓋率廣,眾多企業便選擇向電臺購買時段製播節目,以此投放廣告。以馬榮祥所製播的京劇節目為例,周末時段由四川大飯店購買,廣告收入由正聲電臺與主持人拆帳,節目內容以馬榮祥主持的京劇節目為主體,在特定時間加入電臺為四川大飯店錄製的廣告,飯店方面甚至還向電臺要求,指定播放大陸錄音轉製的唱片,但由於正聲電臺擁有保密局的背景,唯恐遭到非議,此時就需要馬榮祥出面購置。

田 方(中國廣播公司)

 

田濟苓,以藝名「田方」為人熟知。曾服務於民防電臺(今臺北電臺)、中國廣播公司、德國之聲與澳洲廣播電臺,在中國廣播公司主持【國劇欣賞】。田方畢業於輔仁大學中文系,在校時積極參與京劇票房活動,畢業後先後在市政電臺、中國廣播公司擔任播音員,至1978赴德國參與德國之聲華語廣播,移居澳洲後再加入澳洲廣播電臺服務。

田方播送京劇的經歷,主要集中於市政電臺、中國廣播公司時期,尤其以中廣的京劇節目製播企劃更為完善。根據田方回憶,在早期擔任市政電臺播音員時,除一般的新聞播報外也接下京劇選播工作,雖然電臺在當時不把京劇選播作為節目經營,「節目主持人」徒具形式,只需要簡單播報劇情梗概與演員介紹即可,但田方已經開始思考京劇在廣播中的呈現方式,並做出初步的節目規劃嘗試。加入中國廣播公司後,田方起初僅擔任播音員,工作內容包括錄製新聞、廣播劇、小說等,至前一任京劇節目主持人沈灕因家庭因素調動後,才由資深導播徐謙舉薦,接下中廣的京劇節目。

田方認為,京劇節目在眾多的電臺節目中,出於既定的藝術型態,以及相對傳統的題材,製播時受到指導更少,主持人的自主性更強,加上當時錄音器材已有改良,因此從前期的內容企劃、聲音採集、撰稿與錄音,到後期的成音工作,當時都由他一人包辦。在節目企劃與撰稿方面,電臺給予田方相當大的製播空間,田方可以自行決定選播的劇目,因此他也延續在市政電臺的嘗試,積極與劇團、票友交流,蒐羅劇界新訊與奇聞軼事豐富節目內容,甚至配合重要演出邀請演員受訪。聲音採集的工作中,得力於田方自身與票界的好交情,以及中廣的良好政治關係,他得以經手不少珍貴錄音,如杜夫人姚谷香的清唱錄音,即是由田方參與票房時親自錄製,而名琴票史文華取得1950年楊寶森在香港演出的鋼絲錄音後,也由他轉介給中廣轉製為盤帶。至於成音方面,此時已轉由播音員、主持人自行負責,除去錄製廣播劇等團體場合,或者一些老牌主持人錄音時,才有工程部錄音師配合,一般狀況下都由主持人自行錄製完成,再交由節目部排播。

京劇節目受到的規範較小,但並非全然沒有。田方坦承,唯一的限制就是「匪戲」這道政治紅線。是時中華民國與中共處於對峙狀態,對岸的資訊、出版品,除研究匪情所需之外禁止交流,嚴格防範中共的言論滲透,因此種種查禁應運而生。對京劇而言,查禁的影響就是種種的「禁戲」,尤其是經過中共戲改的劇作,以及兩岸分治後中共派遣劇團在國外演出的錄音,都被稱為「匪戲」,嚴格禁止播放、排演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樣的禁令卻使得相關錄音變得炙手可熱,論是從香港走私轉製,或是收聽短波廣播錄製,演員、票友私底下流傳不少「附匪伶人」的錄音。追根究柢其實不難理解:京劇在大陸時期最為輝煌鼎盛,形成流派、名伶輩出,但兩岸分治以後,多數當時的著名演員並未隨政府來臺,老戲迷出於對藝術的追求,自然希望能有更多選擇,聽到水準更高的演唱,甚至新的、不一樣的聲音。不過,播放「匪戲」仍然有其操縱空間。田方告訴我們,只要播的段落短小,並且運用話術包裝,適當地做出批評,將其影射為後改之作、強調文化正統,基本上不會有甚麼問題,比如在他得到中共派遣劇團於香港的演出錄音時,就播送過戲改後的《坐寨盜馬》,在介紹時稱讚在臺劇團演出的老版本,說明其更符合劇作清代背景的歷史現實。

邵文豐(漢聲電臺)

 

邵文豐,資深廣播人,目前為漢聲廣播電臺特約主持人。自74年主持【戲曲春秋】節目迄今,曾製作、主持【戲曲小百科】、【漢聲劇場】,以《鍾馗》獲87年廣播金鐘獎戲劇導播獎肯定。邵文豐於1980年代初期進入廣播界,起初在復興電臺擔任播音員,後進入軍中電臺主持京劇節目。與眾多主持人不同的是,邵文豐並非科班出身,亦不是資深票友,在廣播界的歷練讓他習慣性地以藝文節目的方式經營京劇節目,因此在接手之初遭受不少老戲迷的抗議,不得已而維持聽戲多於介紹的傳統製播模式。隨著戲迷凋零,對新觀眾的需求於焉而生,文藝界開始思考如何推廣、普及京劇,邵文豐遂在此際爭取文建會補助,邀請演員朱陸豪搭檔製播【戲曲小百科】。

【戲曲小百科】定位為京劇推廣、普及節目,向聽眾介紹京劇的唱腔、表演、音樂及梨園行話等內容,在當時確實吸引不少入門聽眾,尤其朱陸豪以演員身分擔任主持人,故使電臺常常收到對京劇感到好奇的聽眾來信,關切「古代人」朱陸豪的「現代生活」。在【戲曲小百科】之後,邵文豐的節目內容更趨向於專題性質,得力於母親畢正琳的人脈,以及兩岸京劇界交流逐漸頻繁,邵文豐訪問了不少臺灣資深演員與大陸京劇名家,如顧正秋琴師王克圖,大陸名家裴豔玲與鄧沐瑋等人,並從中得到啟發與養分,甚至成就了獲得87年廣播金鐘獎戲劇導播獎肯定的廣播劇《鍾馗》。

 

快速切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