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中央廣播電臺捐贈盤帶與戲曲廣播節目

中央廣播電臺捐贈盤帶與戲曲廣播節目

本網頁以「106年度傳統戲曲盤式錄音帶資料調查暨詮釋計畫」為名,由央廣捐贈之戲曲聲音典藏出發,以聲音表現之原始載體「廣播」為線索,展示廣播節目製播背景、節目製播歷程、戲曲劇種選播、演出生態等面向,期望透過此種途徑,使大眾在聆聽此批典藏之餘,深入背後的製播現場,了解廣播媒體對戲曲的運用,看見其中所呈現的臺灣京劇史與戲曲史。


極度商業化且一枝獨秀的賣藥歌仔戲

歌仔戲在1980年代以前,幾乎可以稱得上是電臺戲曲節目的又一大霸主。歌仔戲在1920年代末期成形,以其語言貼近庶民、表演生動活潑,形成穩固的戲院內臺/廟會外臺演出傳統,與消費性娛樂及歲時祭儀緊密結合,歷經日治末期的禁鼓樂政策,以及遷臺之初的祭祀節約,仍然歷久不衰。至1960年代,隨著電臺建設,藥廠、診所注意到廣播對聽眾的號召力,以及歌仔戲對聽眾的吸引力,開始向電臺購買時段,邀請歌仔戲劇團或走唱藝人製播節目,在節目中替藥廠做廣告,得到良好的收益。以本次受訪的陳桂英為例,即屬於走唱藝人一類,有固定合作的文武場樂師,在電臺、廟口做個人獨唸歌仔戲的演出。在製播過程中,陳桂英的定位就如劇團團主一般,藥廠向他提出邀約、為他接洽電臺錄音室,他則要負責聯絡樂師、規劃節目內容,並代表團隊與藥廠簽約,錄製完成後即賣斷,聽任藥廠投放至各個電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