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樂器製作/絲竹樂器

十六絃古箏

11201902007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樂器製作/絲竹樂器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1902007

129.2*30.5*18.8

本件為「十六絃古箏」,古箏箏體為木製共鳴箱,呈長方形,面板有弧度,中間稍微突起。主要由面板、底板、邊板、箏頭、箏尾、山口、雁柱、箏釘、箏絃和出音孔組成。面板、底板與邊板膠合而成共鳴體,共鳴體內有音橋,呈拱形,具有支撐的作用。箏頭可固定箏絃,內有絃軸,用於調音。箏尾安裝箏釘,箏釘可調整箏絃的鬆緊。箏上有兩個山口,一個在面板與箏頭連接處,稱為前山口;一個在面板與箏尾連接處,稱為後山口。雁柱可移動,用以穩固及支撐箏絃,調整音高。箏絃的振動藉由箏馬雁柱傳遞至面扳,再通過共鳴體而發出聲音。高音弦最靠近彈奏者,低音弦在最外側。梁在平教授《十六絃古箏獨奏曲》問世後,成為箏曲演奏的經典,逐漸流行使用十六根箏絃的古箏。隨著古箏的絃數持續增加,目前較常見的規格為二十一絃古箏。 本件由梁在平先生收藏。梁在平(1910-2000)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,是一位著名的古箏演奏家,同時也是一位集音樂、書法、攝影、繪畫於一身的國際藝術家,他畢生奉獻於創作、整理、推廣、演奏箏樂。除了演奏以外,亦出版多本古箏相關的曲目著作。1988年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之特別貢獻;1992年獲行政院文建會「國家文化獎」。此件由梁在平二兒子梁銘越捐贈。
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