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籠戲箱

影包

11200603403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籠戲箱

宋貓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0603403

67.3*39.5

臺灣早期的影偶色彩以紅、黑、綠為主,長約一尺;由頭、手、身軀、腳四部份組成;其皮影戲偶的雕刻方式承襲大陸刻法,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。偶戲與人戲的舞臺表演模式相同,也必須搭襯各類型的舞臺美術應用,除了皮影戲偶的刻製,也需要各式各樣的道具與布景。 此文物為臺灣皮影戲影包,作為裝載戲偶偶頭以及各種小型道具,例如盔帽、法寶、器皿等的收集包。該文物以白棉布及竹篾製作而成,長方形,以三折方式折疊收納,在上緣處兩端繫綁棉繩,及一只鐵製的S型掛勾,方便吊掛於戲棚的後臺,供演師取用、收納。 該文物來自呂憲光,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,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,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的傳統戲曲劇團,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。 宋貓本名宋明壽(1920-1986)生肖屬鼠,朋友戲稱貓仔,宋貓便成了正名。家境不佳的宋貓,為改善家計,便跟著金連興的蔡龍溪學皮影,後改投入有遠親關係的永興樂,由張塔傳授。學成後便搭著永興樂、安樂的戲班演出,日後便自組明壽興戲班。
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