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偶

明壽興皮影偶—影身

11200603268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偶

宋貓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0603268

34.5×11.9

皮影戲偶的雕刻方式承襲大陸刻法,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。陽刻即是保留臉部線條,其餘鏤刻留白;陰刻則僅刻出五官線條,留下的部分便敷上色彩,不同色彩代表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徵。皮影戲中的人物角色可以用顏色來區分,偶頭可以依角色搭配服飾,一般而言身份高者,色彩豐富,身份低的人衣服色彩單調。 此文物為臺灣皮影戲偶身,生角文身。紅、綠、黑三色相間於整體影偶。偶身屬陰刻,影身以上身、袍服、腿部、手部四個部分詮釋影身,四部分以棉線相互牽引,走動時可展現身軀的靈活性。上身、袍服與手部的雕工細緻、纏枝花樣有形有款;單支腿部身穿袍褲著黑靴,腿部穿袍褲做法是仿自近代東華張德成藝師採西畫技法的上色效果。上身雙手臂的表現手法更能傳達戲偶肢體的律動性與靈活感,也讓戲偶演出時是著重於道白講述而非武打動作。偶身簽孔落於上身與手部,適合操作演出。 該文物來自呂憲光,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,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,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的傳統戲曲劇團,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。 宋貓本名宋明壽(1920-1986)生肖屬鼠,朋友戲稱貓仔,宋貓便成了正名。家境不佳的宋貓,為改善家計,便跟著金連興的蔡龍溪學皮影,後改投入有遠親關係的永興樂,由張塔傳授。學成後便搭著永興樂、安樂的戲班演出,日後便自組明壽興戲班。
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