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偶

永興樂皮影偶-影身

11200603252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偶

張歲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0603252

29.1×12.1

臺灣的影偶是由頭、手、身軀、腳四部份組成。早期臺灣影偶色彩以紅、黑、綠為主,長約一尺(30公分)。 該文物為臺灣皮影戲偶身,簽桿偶身,生角文身。黑、紅、綠三主色貫穿於整體影偶。偶身屬陰刻,以上身、袍服、雙腿三個部分詮釋男身,三部分以棉線相互牽引,走動時可展現身軀的靈活性;缺少之手部另與簽桿相聯。 在皮影戲中的人物角色可以用顏色來區分,偶頭可以依角色搭配服飾,一般而言身份高者,色彩豐富,身份低的人衣服色彩單調,紅色最尊貴、綠色次之、黑色最低。 紅色為底的上身與袍服刻有「壽」字紋飾,團花細膩;上身刻有「笏板」;袍服掛有玉帶,下端刻畫江水,可作為身分尊貴且有年歲之男性袍服,例如千歲或王爺。雙腿著黑色長靴。上身留有簽桿孔洞,以利穿引固定,操作演出。 該文物來自呂憲光,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,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,民國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的傳統戲曲劇團,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。 永興樂皮影戲團由張晚(1892-1968)創立於彌陀區,張晚早年隨父親張利學習皮影戲,後將技藝傳予張做與張歲。張歲之子女張新國與張英嬌皆繼承父業,並隨藝師張德成學藝,現今該團已傳承至第五代。
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