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偶

11200603190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皮影戲/戲偶

不詳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0603190

7.5x6.3(cm)

皮影戲偶的雕刻方式承襲大陸刻法,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。陽刻即是保留臉部線條,其餘鏤刻留白;陰刻則僅刻出五官線條,留下的部分便敷上色彩,不同色彩代表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徵。 該文物為臺灣皮影戲偶之偶頭,劇中可扮演妖尊或仙道,並以黑、紅、綠三主色貫穿於整體影偶。偶頭為陽刻,角色屬雜角。偶頭額頭上刻劃紋路,短髥鬚,文目的斜長鳳眼多屬正派,但頭後紅色的菱形劍狀,卻是妖角或具法力道行深高的象徵;頭戴小冠,表其身分尊高,該偶頭可飾演道行高深者的妖道或仙尊。 該文物由呂憲光所贈,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,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,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的傳統戲曲劇團,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。 宋貓本名宋明壽(1920-1986)生肖屬鼠,朋友戲稱貓仔,宋貓便成了正名。家境不佳的宋貓,為改善家計,便跟著金連興的蔡龍溪學皮影,後改投入有遠親關係的永興樂,由張塔傳授。學成後便搭著永興樂、安樂的戲班演出,日後便自組明壽興戲班。
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