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傀儡戲/戲偶

傀儡活動偶頭(生)

11200602006a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傀儡戲/戲偶

張國才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0602006a

13.5*6.5

此件為傀儡活動偶頭(生)。傀儡戲在閩南、台灣地區,專指懸絲(提線)傀儡戲而言,民間又有「嘉禮」戲或「加禮」戲的說法,是指對神祇呈獻隆重大禮之意。台灣的傀儡戲主要源自福建的泉州、汀州、漳州;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地,南部以台南、高雄為中心,北部則以蘭陽平原為主要演出的場地,歸屬為漳州傀儡系統。 演出的劇碼體現不同腳色的對應,北部劇團根據傳統的說法需具備「三十六身、七十二頭、一龍、一虎、一馬」的配置,大約需備置一百個偶頭左右。但南部的戲齣以折子戲為主,常用的戲偶大約8-9個不等,差異甚大。傀儡戲偶的內部結構可分為頭、身體、雙手、雙腳等四個部分,傀儡戲偶的動作是利用絲線繫在戲偶的各個關節處,再將所有絲線全部匯集在操縱板上。 該物件為傀儡戲偶中的生角,為活眼、活嘴的戲偶,眼睛和嘴巴兩處透過頭部的絲線操作可靈活進行開合,頭部兩側的突出物為「頭釘」,是作為絲線纏繞、調整長短時所備。該偶眉宇清秀、相貌端正,可作為謙謙君子。此偶著白蟒,自古以來,龍就被認為是皇帝的化身,因此,龍紋也就成為皇家的專屬圖騰,一般人不得使用。 該戲偶來自呂憲光,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,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,六〇年代同樂春(桃園)傀儡團團主所致贈。同樂春(桃園)傀儡團是由張國才(1880-1966)於桃園蘆竹所主持的戲班,張國才一生以演傀儡戲為業,主要以祭煞為主。
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