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當代音樂/管弦樂曲/管樂/弦樂

《廟門的脈動》,作品13

212022020020

當代音樂/管弦樂曲/管樂/弦樂

作曲:陳懋良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212022020020

管弦樂

《廟門的脈動》創作於1990年至1991年,1996年修訂,為管弦樂曲。1990年至1996年是陳懋良創作豐盛期,完成了十一部作品(作品十三至二十三)。本曲為單樂章,樂器的比例較重視銅管與打擊樂,木管樂器僅使用一支單簧管。《廟門的脈動》主要使用和弦的堆疊與微變、不規則的節奏與節拍作為聲響架構與動態特徵。在架構方面,以鋪陳音色與和聲作為開展樂曲的主要方式,較少使用線性旋律作為發展動機;在動態方面,為了雕塑面狀的聲響層,使其更為立體,陳懋良頻繁使用打擊樂器聲響、斷奏或強奏的運音法作為點狀聲響的骨架。綜觀整首音樂,得以寫意式地隱喻標題:凝視一扇歷史悠久的廟門,其上的雕痕刻紋,是工匠斧鑿落下時的生命力量與漣漪,見證一段段發生於不同時空的歷史記憶。全曲時長約十分鐘。《廟門的脈動》創作於1990年至1991年,1996年修訂,為管弦樂曲。1990年至1996年是陳懋良創作豐盛期,完成了十一部作品(作品十三至二十三)。本曲為單樂章,樂器的比例較重視銅管與打擊樂,木管樂器僅使用一支單簧管。《廟門的脈動》主要使用和弦的堆疊與微變、不規則的節奏與節拍作為聲響架構與動態特徵。在架構方面,以鋪陳音色與和聲作為開展樂曲的主要方式,較少使用線性旋律作為發展動機;在動態方面,為了雕塑面狀的聲響層,使其更為立體,陳懋良頻繁使用打擊樂器聲響、斷奏或強奏的運音法作為點狀聲響的骨架。綜觀整首音樂,得以寫意式地隱喻標題:凝視一扇歷史悠久的廟門,其上的雕痕刻紋,是工匠斧鑿落下時的生命力量與漣漪,見證一段段發生於不同時空的歷史記憶。全曲時長約十分鐘。

27
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