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樂器製作

緬式豎琴-豎琴

11200615058a

傳統工藝類(材質)/表演藝術工藝/樂器製作

不詳

不詳

https://collections.ncfta.gov.tw/pages/product/view.aspx?id=11200615058a

78*78*4866*66*48

絃鳴樂器。稱呼:撒烏(saun, or saung-gauk, harp) 緬甸豎琴,又名鳳首箜篌。常被視為代表緬甸的樂器,在東南亞國家也只有緬甸保留下來。源於阿拉伯與波斯,經過印度傳到緬甸,並在此改變了其形制。西元1084至1113年,江喜陀王(king kyanzittha)建造了阿南達塔(the Ananda zedi),塔的內部,描繪了緬式豎琴的圖像。其中一幅圖像中,描繪身旁擺放著緬式豎琴、睡夢中的緬式豎琴演奏家。此外,在中國古籍的記載中,西元802年,驃族(pyu)的文化使節團,帶著七種不同的緬式豎琴,來到中國,這是另一件有關緬甸緬式豎琴的歷史記載。豎琴全長約80公分,16公分寬,16公分深,其拱形結構離基座約60公分高。在弓形的架座上被安裝了13-16條絲絃或近代使用的尼龍絃。 緬式豎琴於緬甸被尊稱為樂器之王,值得注意的是,緬式豎琴式以五聲音階為模式來調音,但豎琴的整體卻可奏出自然音階。緬式豎琴的調音程序如下:一開始先調整出緬甸的三個主要音高─taya(C)、tei(B)、tayo(G),然後,再將另三條弦調成F、E、C三音時,而後依此類推。在前兩個步驟中所獲得的五個不同音高-C、B、G、F、E、C-形成了古代的hnjin lon調式,亦即之後被稱為yo的調式。學習緬式豎琴時,初學者便以此調式入門。

更多詳細資料